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

我最懷念的地方


2012年農曆春節前,我們全家和公司同事一起去北海道旅行。對我來說,那是人生中難忘的記憶。溫暖的親情、幸福的友誼。白色的北海道,彷如一個浪漫的夢境。

不久前,小兒子的老師出了一項作業,題目為:「我最懷念的地方」。小兒子以純真的筆調,寫下了那年北海道的回憶,紀錄了我們全家美好的一次旅行。


 
 
我最懷念的地方

懷念冬天的你,

從天上落下片片雪花,

動物們各自回到洞中過冬,

人們也堆起了雪人,

耀眼的寧靜的白色北海道!

 懷念冬天的你,

在昏黃的夕陽下閃耀,

銀白的大地有如一面鏡子,

人們在大地上談情說愛,

夕陽的紅光映在大地上,

甜蜜的紅色的北海道!

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懷念冬天的你,

樹上的白雪有如穿上厚厚的大衣,

湖泊有著像寶石般的外表,

人們在上面溜冰,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傳出歡樂的笑聲,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藍色的歡樂的冰湖!

 
懷念當年的你,

在百花開放的田野中玩耍,

在苦熱的夏天吃冰,

在涼快的秋天吹風,

在白色的冬天玩雪,

美麗的七彩的北海道!

 
(作者:Lin 於2013年秋天)

2013年8月15日 星期四

閱讀,是一趟思考的冒險

寫作,會把我帶到很遠的地方,是我光用想像,所無法到達的。

閱讀,則是一趟思考的冒險,不知不覺中,形塑了我的人格、價值,甚至命運。

我會有這樣的體會,主要是因為最近跟鄭圓鈴教授(一位長期研究閱讀策略的重量級學者)共同完成了一本書,書名叫做:「有效閱讀」。

這個書名,讓我在心裡頭掙扎了好久,思考到底要不要接下這本書採訪整理的工作,因為我對一些看起來很「工具性」或帶著很強烈「功利」思考的事物,多少帶著幾分排斥。

 在我原本的想法裡,閱讀的最高境界,就是「無所為而讀」,不為了考試、不為了工作、不為了建立人脈關係、不為了炫耀知識、甚至不為了自我成長而讀。我閱讀,因為我想讀。然而,和鄭老師合作完成這本書,讓我有了新的領悟。

 就如我開頭所說的,「閱讀是一趟思考的冒險」,其實,閱讀的風險還挺大的

「有效閱讀」這本書裡,鄭老師借用了英國哲學家培根所描述的「螞蟻」、「蜘蛛」與「蜜蜂」這三種類型的學習特質,來解釋「閱讀」的不同境界。螞蟻屬於「被動式的閱讀」、蜘蛛屬於「主動式的閱讀」、蜜蜂則屬於「創造式的閱讀」。為什麼這樣比喻,請各位去看看這本書。在這裡,我想分享的是,正是因為鄭老師所提出的這三個不同層次的閱讀境界,幫助我看清楚了自己過去的盲點。

原來,我過去以為很有個性的「無所為而讀」,其實是放棄了自己思考的能力,這其中的風險,大家都很熟悉,就是孔子說的:「學而不思則惘」。孟子所說的:「盡信書,不如無書」。莊子所說的:「君之所讀者,古人之糟粕已夫!

 所謂「有效閱讀」,其實是在閱讀中恢復自己思考的能力,讓自己來主導這場冒險遊戲,與作者展開對話,在文字裡抽絲剝繭,像剝洋蔥一般,層層剝下去,發現文字背後的動機,價值、用意,甚至欣賞、分析這一層層洋蔥生長的姿態、方法,然後提出你的想法、你的回應,甚至你接下來想做的事。就如鄭老師所描述的「創造式閱讀」的結果,可能是讓你完成一幅畫、一首曲子,甚至一場革命。

從螞蟻到蜜蜂,是一個需要練習的過程,這中間有技巧、有方法,也有不同的樂趣。在進行這本書的過程中,其實我也不斷自問,我真的要運用這些方法來進行閱讀嗎?這會不會太累了?幹嘛把閱讀搞得這麼累人?

而我的答案是,借用培根的話:「書籍好比食品,有些只需淺嚐,有些可以吞嚥。只有少數需要仔細咀嚼,慢慢品味。」

 閱讀的樂趣,有不同的層次。我的確在進行這本書的過程中,運用了鄭老師教導的方法來進行有效閱讀,而它,真的幫助我捕捉到我過去可能會忽略的許多重要線索。如今,我覺得我的大腦似乎慢慢編織出一張蜘蛛網,懂得捕捉這文字裡的巧妙意涵。這過程的確需要費點力氣,但其實也不難,重要的是有了這張網子,讓人在閱讀中多了一點捕捉到獵物的樂趣。

跟著鄭教授完成這本書,我好像也修了一門課,我很深的感慨是,為何我沒能在中小學的時候就上到這門課? 如果有更多的老師,能用這一套方法,即使只是運用到其中的一點點到教學上,相信都會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大大提升的。

我喜歡閱讀的冒險,但並不喜歡糊里糊塗吞下前人糟粕的那種風險,我喜歡透過閱讀,進行一趟又一趟,思考的冒險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13年6月5日 星期三

畢業典禮的意義




我必須說實話,我害怕參加學校裡的任何典禮,不管是校慶、運動會、開學或畢業典禮,尤其是畢業典禮。 

小時候無法說清楚心中討厭這些典禮的原因,只知道所有的學校典禮都充滿了冗長的無聊訓話,不知所以然的感謝、行禮如儀的頒獎或頒發證書的儀式。我跟所有的好學生一樣,努力地忍受這一切,彷彿在經歷一場苦澀的成長,領悟人生的宿命。

 漸漸的我明白了,這些典禮之所以讓我卻步的原因,是因為它充滿了矯情。學校找來致詞的人,不是官員,就是民代,不然就是出錢很多的家長會長,這些人通常既不能激勵人心,也無法引起共鳴,甚至讓人厭惡。而學生代表致詞,則充滿了對學校的歌功頌德、美好懷念,那感覺離真實好遠,那講稿,千篇一律的像參考書上的作文範本。

 漸漸的,隨著社會的轉型,畢業典禮開始花俏起來,搞水球大戰的有之,老師、校長粉墨登場、反串搞笑逗學生開心的有之,演講的人選,從政客轉而變成藝人、企業家或所謂的台灣之光,所有的學校似乎都要努力的製造一些畢業典禮的新聞點,很多時候是為了博取一點媒體版面的報導。

也許是我太挑剔了,即使是這樣看似熱鬧十足的畢業典禮,仍讓我感到卻步。我害怕看到老師、校長在那邊「裝孝維」的表演男扮女裝或跳騎馬舞,或是許多花花綠綠抄襲自流行文化的低俗表演。我也聽膩了那些名人在畢業典禮上要給畢業生的三堂課、五堂課、十二堂課之類的。

 矯情加上媚俗的種種學校典禮儀式,讓我忍不住懷念起一些很簡單、樸素,完全沒有新聞點的學校活動。我腦海中浮現了我大兒子的幼稚園畢業典禮。

大兒子讀的是台北某小學附屬的公立幼稚園,畢業典禮那天,兒子打扮整齊,穿好老師交代的乾淨襯衫、皮鞋,別上畢業生的胸花,全班排好隊,安靜地走向禮堂,平常活碰亂跳的孩子,忽然在這一刻顯現出一種莊嚴隆重的神情。

畢業典禮從頭到尾,只有園長跟校長簡單的說了幾句鼓勵孩子的話,接下來的活動,是請每一位畢業生上台說半分鐘的話,分享畢業的心情。大兒子在畢業前幾天,就很認真地跟爸爸練習了他要上台講的話。畢業那天,是他這輩子第一次上台面對這麼多的人,我緊張得不得了,直到他很從容的說完他的內心話,大意是:他很感謝老師教他學會很多事情,他在學校很開心。
 
我一邊看著他說話,眼淚就忍不住流了下來,而這淚水,其實從第一個畢業生上台說話開始,我就流個不停了,尤其是在那個平常都不太敢開口,到了台上更嚇壞的小女生,在台上站了十幾秒鐘說不出話來時,所有的人都為她拍手加油,老師、爸爸上前擁抱她時,我的淚水就更豐富了。畢業生的分享之後,是學弟妹的祝福,接下來則是畢業生自由報名的表演,表演規定要包含畢業生的爸媽或家人一起上台。我兒子堅持要表演,我跟爸爸連續好幾天編劇本、做道具,預演了好幾遍,上台表演時,老師還幫忙我們抱著當時還很小的弟弟。我跟爸爸都緊張的忘詞了,但兒子卻表現奇佳。

大兒子的畢業典禮,雖然已是七年前的往事,卻歷歷在目,那溫暖樸素的感覺,一直讓人懷念。

我常在想,也許畢業典禮應該禁止媒體入場,尤其是大學的畢業典禮,尤其是台大的畢業典禮,因為我幾乎可以閉上眼睛推想出隔天的報導,可能是攝影又拍到台大畢業生在打瞌睡或玩手機的畫面,或是某位校長講的話被挑出語病之類的。

畢業典禮的意義,究竟是甚麼呢?畢業典禮的價值,究竟在哪裡呢?與其辦一場煙火式的活動、與其到了這一天再來諄諄教誨、耳提面命,長篇大論人生成功之道,不如回到最根本的教育本質,認真的辦好每一天的教育,上好每一天的課。當學生畢業的那一天,他會打從心裡頭感謝這學校帶給他的教育,讓他學會了很多東西,他會很開心來走這一趟,讓他覺得真的不虛此行。
 
我衷心的期待,期待學校的各種典禮(以及各種學習),都能揮別矯情、揮別媚俗,真誠的面對學生、面對教育的本質。我相信,能夠有勇氣這樣做的學校,才是有創意、有魅力、有感動力,而且對得起學生的學校。

 

 

 

2013年4月25日 星期四

我們的選擇,永遠比想像中多


雖然我身為女性,卻非常喜歡觀賞探討男人內心世界的電影,像是最經典的「彼得潘」,低俗搞笑卻帶給我莫大啟發的「麻吉熊」,或是迪士尼卡通「超人特攻隊」。如果有機會,日後我一定會好好來分享我對這幾部電影的看法。今天,我想要好好來談談這一部探討男人內心世界的上乘電影­­­­ 尋找艾瑞克」。 

艾瑞克‧畢夏普是一個超級衰的中年男人,兩次婚姻失敗,第二任前妻還留了兩個跟他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子。這兩個孩子一黑一白,整天鬼混,經常把狐群狗黨帶到家裡看A片,甚至把偷來的贓貨堆滿家內外,對於艾瑞克這位繼父,既不尊重,也不感恩,簡直把他當作是空氣。

艾瑞克一次因恍神而出了車禍,雖無大礙,但回到郵局工作的他,卻顯得落落寡歡,一群熱心的同事想盡各種方法逗弄艾瑞克開心,卻都徒勞無功。還好,這群郵差朋友夠義氣,帶頭的肉丸,有個怪癖,喜歡到書店偷有關心理治療的書,他特別找了幾個死黨到艾瑞克家裡,帶著他偷來的心理書籍,為這群男人進行集體的心理治療。


**召喚內在的英雄

想像你站在鏡子前,想像一個愛你的人,想像透過他們來看自己。。」肉丸要求大家跟著他唸出來的指示做。幾個大男人你看我,我看你,猛傻笑,「笑個屁,快點,很簡單啊!」「必須是要認識的人嗎?」「不認識怎麼會愛你?」「這需要培養情緒,」「你閉嘴就會有情緒了!」。。。。。

 
一場原本應該沉靜感性的心靈療癒,在幾個大老粗的無厘頭對話下,成為一場搞笑大會。不過根據我的經驗,遇到這種心靈對話的時刻,男人最愛用的招數就是用搞笑的方式來迴避、轉移話題,這是一種男性的自我防衛,誰也不敢輕易脫下盔甲,露出內心世界。

 肉丸引導的這場心靈療癒,當下雖沒有發生甚麼功效,卻在不久之後,為艾瑞克帶來了奇蹟。肉丸提供了艾瑞克一個關鍵的指引:想像一個你喜歡的人,你想向他的自信與魅力看齊,你想擁有他的自信與魅力。。。。」此刻艾瑞克心中想到了他最崇拜的英雄,超級足球明星艾瑞克‧坎托納。
 

瞎鬧的心理治療會後,艾瑞克偷偷溜進繼子房間,偷了幾根大麻,回到自己的房裡,一邊抽著大麻,一邊對著牆上坎托納的巨幅海報,吐露了他心中的痛苦、恐懼:「有誰愛著你嗎?有誰照顧你嗎?你有做過讓人感到羞恥的事嗎。。。。」艾瑞克不停的問著,忽然間,坎托納就在艾瑞克的眼前現身了!見鬼了!英雄,被召喚出來了!

現身的坎托納,從此,成了艾瑞克的心靈導師。當年艾瑞克因為連自己都搞不清楚的恐慌症,拋棄了他摯愛的第一任妻子莉莉,三十年未再碰面的兩人,為了要幫助女兒照顧孩子,有了再度碰面的機會,但是艾瑞克,卻害怕再度面對莉莉,甚至連她的名字都沒勇氣說出來。坎托納要他:say it!(把她的名字說出來),艾瑞克說:「我沒辦法!」「你必須面對她!

在坎托納的引導下,艾瑞克回溯了內心最美的記憶與最大的傷痛。當艾瑞克深陷自怨自艾之中,坎托納點醒他:「我們的選擇永遠比想中像多!」「像甚麼?」「例如刮鬍子。」

 
艾瑞克刮了鬍子,振作起精神,鼓起勇氣,終於跟莉莉見了面。這是他重新找回人生的第一步。當然,重新贏回幸褔的過程中,艾瑞克經歷了重重困境,但每一次面臨挫敗,坎托納就像上帝降靈一般,忽然出現在他眼前,跟他對話兩句,給了他當頭棒喝,讓他重新有了方向。


例如,艾瑞克深為兩名繼子感到煩心,卻又軟弱的任兩人胡作非為。有一天晚上,坎托納現身,教他:Say No!」,大聲的:Say No!」經過幾次勇猛的練習,艾瑞克終於像個父親,果斷地展開他的紀律管教。又如,依然深愛莉莉的艾瑞克,卻沒勇氣跟莉莉解釋當年遺棄她的原因,坎托納告訴艾瑞克:「寬恕是最高尚的報復。」點醒艾瑞克,不要放棄重修舊好的機會。
 

「我們的選擇永遠比想像中多!」這句話,有如魔法。每次艾瑞克陷入低潮,坎托納總是能指引艾瑞克發現新的可能,新的選擇。


最後,艾瑞克是否真的贏回他的人生?答案請各位自己去看電影了。還有,這位坎托納,究竟是真的現身了,還是艾瑞克的幻覺呢?我想,你也應該猜得到。

其實重點不在於坎托納是否真的現身了,重點是,男人能不能召喚出自己內在的英雄。當然,不要借助大麻,那就更好了。電影裡,艾瑞克可是只抽了一次大麻喔!導演為何這麼安排,是我一直到現在都還在思考的問題。我想,也許是因為導演不想把這部片子拍得太像勵志片,所以留了這一伏筆,讓人好好去思考的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2013年4月2日 星期二

父母與民宿主人的不同



 
青春期孩子的心目中,理想的父母會是甚麼模樣呢?

有一次我去電台錄音,遇到一位熟人,她跟我聊起了最近的教養心得。她和先生帶著青春期的兒子剛度假回來,發現兒子在度假期間與民宿主人相處甚歡,完全沒有青春期孩子的彆扭模樣,兒子甚至對這位年齡可以當他媽媽的民宿女主人頗為欣賞,覺得她生活有品味、有風格,不囉嗦,又可以跟年輕人聊得起來。總而言之,這位兒子覺得,如果父母就像民宿主人一樣,能夠提供美好的住宿、飲食,卻不會要求他打掃、念書、早睡早起、嘮叨說教,而且總是笑臉迎人,親切聆聽,還能偶爾教他做做木工、烤烤餅乾,這樣的父母真是太酷!太完美了!

「父母也許還真的要跟民宿主人學一學,」這位朋友做出了這樣的結論。

回到辦公室,我立刻將這樣的領悟分享給同事,卻引發了完全不同的反應。我的好友賓,毫不遲疑地對我說:「我最討厭孩子把家當民宿,不用負責、回家只是吃飯、睡覺的心態。」

我真的完全贊同賓的意見!把孩子當民宿客人照顧,這又不是在做生意?況且孩子跟著我們生活在一起這麼久,又不是三天兩夜的夏令營,要一直保持民宿女主人親切可人的笑容與溫柔的傾聽,還真不容易。我家爸爸就經常提醒兩個兒子,別把家裡當旅館。

但是,平心而論,我也很喜歡住民宿。住在一個舒服的民宿裡,真的讓人有一種家的溫暖,一種可以純然放鬆、休息的感覺。

所以,我是這樣想的:

第一,別讓孩子把家當民宿,但可以學習民宿主人有自己的風格,不一定得會做木工、烤餅乾,但可以發展一些工作以外的休閒嗜好,像是當生態導覽員,跳佛朗明哥之類的,這會讓孩子覺得你很酷,而不是個整天只會盯著電腦的工作狂。

第二,請在家裡提供溫馨的B&B,提供美好的早餐與甜美的睡眠儀式。現在很多家庭都不提供早餐,孩子每天早上在外吃又油又鹹的美X美早餐,晚上回到家,則是各自盯著自己的螢幕到深夜。許多家庭的氣氛被三C產品主導,全家輕鬆愜意的晚餐時光與甜美的睡前儀式,已不常見。反倒是很多民宿營造了家的氛圍,提供了一起用餐的環境,而且餐飲經常強調用當地獨特的有機食材。此外,民宿也多會刻意營造聊天的空間,餐廳裡、迴廊邊、露臺上,幾張舒服的椅子,加上幾本可隨意翻閱的書籍雜誌,往往就可以讓人慵懶的躺上半天,自然的打開話匣子,天南地北的跟身旁的人聊起來。

第三,民宿老闆多半願意跟客人聊聊天,關心客人一天的狀況,但不會板起臉說教或干涉客人隱私,也就是說,他們保持了一種友善的距離。這種友善的距離,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來說,是很珍貴的,也是父母可以用心去思考的,如何在關心孩子的同時,讓他保有隱私、保有自我。

當然,就算民宿主人再好,他的服務並非不求回報的,也不是24小時提供的。民宿主人跟父母不同,民宿主人只負責提供客人一個美好的假期,但父母則願意陪伴孩子走過人生很長的一段路程,不管路途上所遭遇到的是美好的,還是艱辛的,都依然無怨無悔。所謂理想的父母,當是如此吧。

2013年3月15日 星期五

重回十七歲的旅程 讀「小鎮生活指南」


 
一個人不被理解是常有的事,有時候自己都要經歷長久的人生才能更了解自己。

 
我停留在陳雨航所寫的長篇小說「小鎮生活指南」裡的這句話,沉思了好久。

閱讀這本小說,像是一場重回青澀的十七歲,再長大一遍的旅程。在小說人物的生命裡,呈現了許多熟悉的生命處境,以及對我們這個五年級世代,有點遙遠,又有點記憶的時代氛圍。

那是一個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的時代,陳雨航以電影般的鏡頭把讀者帶進了當時港鎮裡所發生的,看似平淡,卻又在點點滴滴間,碰觸到讀者內心深處許多對生命的追問,並重現了許多已經失落卻仍然能在回憶中帶給人溫暖的情境。

小說的主軸圍繞在幾個即將面臨大專聯考的高中生,以及從他們延伸出去的家庭故事,甚至映照出當時整個時代的樣貌。

如果重回十七歲,你會有甚麼樣的夢想?這是小說觸及到我的第一個問題。

在這個港鎮裡,每個人都有著他的夢,永平的籃球夢、一容的新女性夢想、小鎮照相館第二代老闆的攝影夢、看似意興闌珊的高中代課導師,其實心中也有著遠大的夢想。

夢想會遇到挫折,夢想會變得模糊,甚至會搞不清甚麼才是真正的夢想。但是「即使年輕的夢終將要死去,或者說幻滅,年輕的夢想還是要持續的萌芽罷,說不定因為有夢想人才能活下去。

陳雨航的筆調冷靜而溫柔,即使在描繪人性的悲涼時,也帶著寬容與幽默。就如這一段:但人有惰性,時間會磨損堅忍,志氣自然會消沉,然後你下意識的別開你感到慚愧的記憶,最後你就忘了你曾有過的決心。立志容易堅持難啊,幾乎每一個人都是人性和他自己個性的俘虜,終其身無能掙脫。」

對於像我這樣已步入中年的讀者來說,跟著書中這群十七歲的孩子尋找人生的方向,跟著他們自問、自答,想像未來,想像愛情,想像小鎮以外的天空,想像大海盡頭的世界,這個過程帶來的是一種多麼大的療癒啊!
 
尤其還可以沉浸在作者細膩描述的時代場景,在那貧窮的年代,全班得用班費買一把剃頭刀,讓同學互相幫忙理頭髮。擁有一顆籃球在當時是多麼不容易,得全班合資購買,大家輪流打球,打到籃球鞠躬盡瘁。還有那時青澀的愛情告白,靠的是那裝在淡藍色信封裡細心摺好的信紙。透過女孩、男孩的眼睛,讀者看到了六O年代冰店裡的製冰過程,小鎮電影院的風景,眷村裡的人情冷暖、廢棄機堡屋頂上的星光燦爛。。。。

十七歲的人生有很多面向,除了九把刀電影裡的男生打手槍,做春夢,格鬥鬧事,捉弄老師,追女生,耍白癡的情節外,其實還有很多更有趣的生命滋味。「小鎮生活指南」裡的高中男生,顯然要比九把刀筆下那群整日只會打手槍的高男中生豐富有趣太多,也真實太多了。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

時間,是最好的調味料


 
記得幾年以前,在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,一位日本男子在工作了大半輩子,接近五十歲的年齡,毅然放下了他原來的工作,跑到歐洲去學習煙燻製肉,他花了幾年的功夫,終於製作出令人激賞的肉品,成就了他的夢想。

 當日本電視台報導他的故事時,主持人品嘗過他所製作的肉品之後,感動莫名。主持人問他:「你能做出這麼好吃的肉品的秘訣是甚麼?」那男子回答:「時間,是最好的調味料。」

這個答案,實在耐人尋味,讓我想起了另一部電影的開場(很抱歉,我忘了是哪部電影):一位女子獨自坐在餐廳裡向一名男子描述她所遇到的一次獨特經歷。女子曾經到過一個遙遠而神祕的國度,她找了一群當地挑夫幫她搬行李。他們一行人匆忙趕路,忽然間這群挑夫放下行李,在路旁的石頭上坐下,每個人都不發一語,安靜中帶著神聖的氣氛,女子觀看這景象,驚訝好奇,卻也不敢打破這種寧靜神聖的狀態。

過了一會兒,挑夫們站起來,繼續挑起行李趕路。女子問其中一人:「剛才究竟發生了甚麼事?」挑夫回答:「剛才我們在等我們的靈魂。」

我常常會同時想起上面這兩則故事,想像人的身體裡存在著兩位時間之神,第一位時間之神是根據外在世界的刻度、標準、指示,甚至恐嚇,來調整他行進的速度與方向;第二位時間之神,則依照著我們的身體、大腦與靈魂的指引,選擇生活的方向與步調,但是,唯有在某些寧靜神聖的時刻,我們才能聽到第二位時間之神的低語,他的聲音很幽微、溫和,不似前面那位,喧囂而狂暴,並且帶著威脅感(例如:常常以「XX歲決勝負」、「XX歲之前,一定要會的X件事」這種書名出現)

也因為兩位時間之神的個性不同,許多人會像電視節目裡的那位日本男子,到了年近五十,才聽到了這幽微的呼喚,並選擇跟隨。而那群挑夫,則是很有智慧的認知到,要在趕路的行程中,空出一段神聖時刻,等待這位時間之神的到臨。

這兩個故事,引發了我對時間的一些想像,我並不想說甚麼大道理,只是覺得「時間,是最好的調味料」這句話,實在太有意思了!值得花點「時間」好好想一想。

 

 

 

 

 
 

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

你在親密關係裡扮演哪種角色(part2)


上回提到如果你在親密關係裡扮演的是「心理諮商」或「朋友」的角色可能會出現的狀況,這次來談談如果你在親密關係裡像個「孩子」、「父母」或「青少年」代表甚麼意思。

如果你像個孩子,代表你感情外露,高興時就雀躍的不得了,挫折的時候就渴求憐憫,而且你很懂得如何「撒嬌」,你所展現出來的是你隱藏在心中的小孩,在親密關係中你選擇扮演小孩的角色,為的是要確保安全感,並獲得保護與原諒。這種角色會出現的問題是,你可能太過依賴你的伴侶,甚至要他幫你決定所有的事情,這樣你既可以避免犯錯,還會獲得情感上的保護。但是,長期如此,你的另一半可能會覺得很累,因為你太依賴他,而他也可能不是那麼享受當個父母的感覺。

我自己的領悟是,親密關係中,偶爾撒嬌耍賴是一種樂趣,甚至是一種情趣,可是如果你永遠只想當個被照顧的孩子,可能會把對方嚇跑。但是有一種狀況,卻可能是例外,這就是當對方習慣扮演的就是「父母」的角色。

扮演父母的角色,意味著你喜歡照顧對方的一切,這是你成就感的來源,也是你自尊的來源,因為照顧別人,可以讓你有「被需要」的感覺。但問題時,你也會害怕失去掌控,而且你把伴侶變成小孩一樣照顧,是會讓他變成生活白癡的。在這樣的關係裡,性生活可能不是一件重要的事,另一半或許會整天跟著孩子稱呼你「拔比」或「媽咪」的。如果你不喜歡這樣的角色,那就要學著放手,尤其是女性,在親密關係裡,母愛不要太過氾濫。

最後來談談「青少年」這個角色。青少年通常透過叛逆來表達自我,在親密關係裡,如果你像個青少年,你會抗拒所有象徵威權的事物。如果另一半做出對你稍微不敬的評論,你就會覺得自己受到攻擊,大發脾氣,進而採取反擊。會有這樣的反應,是因為你害怕被看穿弱點,或是被指出錯誤。這種角色會導致親密關係經常陷入攤牌的危機:「愛我,不然就離開我!」誤解所導致的過度反應,會讓親密關係經常陷入戰鬥狀態。如果你屬於這種角色,可能先必須面對的,是你自己的內心深處,到底在恐懼、害怕甚麼。

分析完這五種角色,哪一種角色才算完美情人?專家沒有答案,我也沒有答案。沒有答案的題目,才是最有趣的,可以讓我們一直探索下去。

 

 

 

2013年2月18日 星期一

你在親密關係裡扮演哪種角色? (PART 1)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
 
幾個月以前為了寫一篇有關夫妻關係如何影響孩子的報導,讀到美國Psychologies雜誌一篇很有意思的小文章,這是一篇自我檢測,檢測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扮演了甚麼樣的角色。我興致勃勃地做完測驗,覺得自己應該可以得到很好的分數,結果讓我有點意外,也讓我對自己重新有了一番認識。

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的答案會是最好的答案呢?我想那是因為,我想像中一位美好的伴侶是能夠非常關心對方的感覺,會盡力的了解對方,當他不開心的時候會去探究背後的原因,並努力地提供他最需要的協助。這不就是最善體人意的伴侶嗎?雖然我也不是如此溫柔體貼,但在做測驗的時候,總是會自我欺騙一下,填寫可能可以得到高分的答案。

測驗結果顯示,我在親密關係裡,最常扮演的是therapist(心理諮商者)角色,這樣的角色有甚麼問題嗎?

根據這份測驗的分析:在親密關係裡扮演心理諮商角色的人,顯示他渴望幫助他的另一半。即使對方只是遇到一個非常小的困難,你都會找到機會想要去幫助他。而當沒有困難出現的時候,你說不定還會去製造出一個。這可以讓你感受到一點權力的滋味,雖然這種感覺多半是自己想像出來的。
 
現實世界裡的心理諮商,的確扮演了一個掌控者的角色,他知道如何對病人提出問題,希望獲得對方的感激與信賴。這樣的角色放到親密關係裡,所產生的危險是,它可能危及你們的性生活,因為要建立美好的性生活,必須要能赤裸裸的面對彼此。而心理諮商者的特色卻是讓對方赤裸裸的揭露秘密,但自己在對方面前卻有所保留。一旦你扮演了心理諮商者的角色,你的伴侶就不免成了你的病人。

寫到這裡,我要先跳出來聲明一下,我的婚姻並沒有陷入甚麼危機(希望沒有啦?),事實上根據我的測驗結果,我在親密關係裡扮演的角色還滿多元的。十道題目裡,我有五題的答案被歸類在「心理諮商者」,另外四題答案顯示我像個「朋友」,還有一題則顯示我像個「孩子」,而被認為很糟糕的答案像個「青少年」(teenager)或像個「父母親」(parents),我可是一題也沒有。

如果你在親密關係裡主要扮演的是朋友(friend)的角色,這可能是比較理想的關係。像個朋友的角色,你可以和伴侶分享所有的事情:感情、想法和薪水等等。你提供支持和享受在一起的感覺。你在想事情的時候想的是「我們」而不是「我」。當你扮演了朋友的角色,你不自覺的也會推動你的另一半也扮演起類似朋友的角色。
 
像個朋友的伴侶可以讓親密關係保持良好的平衡,尤其在他們有共同興趣的事情上。但是這樣的關係也存在一點危機,因為在每件事情上雙方都如此透明,也可能導致很大的失望。所以建議,夫妻還是要保留一點自我的空間。
 
 
大家一定很好奇,甚麼樣的答案像個朋友,或是心理諮商,或是其他的角色?為了不侵犯版權,我簡單的舉一個題目給大家參考,例如:

如果你的伴侶必須出差一個星期,你會:

1、想到自己將要一個人做好所有的家事(青少年)

2、要求他每天打電話回家(孩子)

3、給他許多出差時可以做哪些事情的建議(心理諮商)

4、不希望自己獨自一個人那麼久(朋友)

5、幫他打包行李,讓他可以快點出發(父母)

我相信每一個進入親密關係的人,都希望自己可以是一位美好的伴侶,但是我們想像中的美好伴侶,卻可能都有他的盲點。這個自我檢測,的確也幫我看到了自己的一些盲點,尤其讓我意識到從事媒體工作久了,很容易不自覺的就把對方當作受訪者,不斷的追問起各種問題,而忘了彼此的關係,這也算是一種職業病吧。

至於,如果你在親密關係中扮演的是像個孩子、青少年或父母親的角色時,會出現甚麼樣的情況呢? 等我下回告訴你了。~~待續

 

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